北師大版數學《拋硬幣》說課稿
北師大版數學《拋硬幣》說課稿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北師大版數學《拋硬幣》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北師大版數學《拋硬幣》說課稿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拋硬幣》是義務教育課程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第九單元的第三課。拋硬幣是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之上,對可能性這一生活中的概念的認識和研究。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統計結果的分析中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游戲化的情境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數學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可能這一數學概念。 (二)教材處理 1、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還處在小學的低年段,他們對新知識充滿好奇,喜歡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但是對數學概念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比較薄弱。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可能性這一數學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只是沒有形成一個知識的系統。這時候我首先采用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景導入,讓學生的聽故事的過程中參與其中,學到新知,使概念的教學生動起來;接著我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驗證一下自己剛才的猜測,使學生學習的理論有實際的經驗為基礎,也使學生在驗證活動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體驗;然后我引用書本中的拋硬幣,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的問題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聯系我們身邊的問題,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用可能性來表述的現象,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1、創設問題情境,初步感受知識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認為在課堂教育環節上,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是引導孩子初步感受知識,培養他們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在講可能性時我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課,形式新穎,別具匠心,讓學生的聽故事的過程中學到新知。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形成愉悅的學習心理,并表現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由于這樣步步引導,環環推進,產生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為下面的學習鋪墊道路。 2、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知識 小學生腦中的具體形象,決定于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性,所以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的學習,可以通過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結合相關情境,讓學生自己逐步探索、發現和總結。特別是實際操作,既是學生認識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徑,也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學習的重要手段。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感悟知識的內涵。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合作意識 教育活動從來都是師生、生生多邊互動的。首先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其次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必須重視。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采取了合作互動的方式,選擇小組合作的形式,達到相互交流啟發的目的。學生在學習中參與意識越強,合作意識越濃,越能發揮他們的潛能,越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4、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可能性教學中,教師沒有過多講解的含義。這是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將學生帶入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嘗試、體會、理解可能性,然后再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意向。為創造性思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教學活動,學生不但進一步鞏固了可能性的知識,同時也認識數學來源于生活。 三、教學程序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運用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引入新課,學生的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展開想象,運用所學合理猜測,初步感受新知,引出數學概念。 2、小組合作,動手驗證 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情況,驗證剛才猜測的結果。對新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于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里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后,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3、合理練習,鞏固新知 運用拋硬幣這一小游戲,讓學生先運用所學的知識猜測結果會怎么樣,說說為什么這樣推斷,課后再進一步驗證結果。 4、課堂總結,形成系統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教授”和“助教”均原為學官稱謂。前者始于宋,乃“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后者則于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助國子、博士培養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讓學生回憶今天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使所學的知識得到整理,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鏈。 5、聯系生活,拓展課堂 家庭是幼兒語言活動的重要環境,為了與家長配合做好幼兒閱讀訓練工作,孩子一入園就召開家長會,給家長提出早期抓好幼兒閱讀的要求。我把幼兒在園里的閱讀活動及閱讀情況及時傳遞給家長,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長朗誦兒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長共同配合,一道訓練,幼兒的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引導學生找找我們的身邊有什么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處處有數學,數學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使數學學習不局限于課本與課堂。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