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 連加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案 連加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例1及練習十一的第1、2、3、4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連加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理解連加計算的意義。 2.掌握連加計算的方法,能正確地計算10以內的連加計算。 3.初步學習用連加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具、學具準備 1.10根小棒 2.實物圖形卡片 3.多媒體課件 4.裝錢的信封。 教學設計 質疑激情 導語:同學們,小明是一個愛勞動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幫媽媽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體課件,小明在喂5只小雞)請問:現在地上有幾只小雞在吃米? [運用多媒體課件,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來開始上課,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同時也進行品德教育。] 操作探索,學習新知 1.引導觀察。 請同學們看屏幕觀察。(小明在喂5只小雞,接著出示跑來2只小雞,停頓一下,最后出示跑來1只小雞) [觀察動畫,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交流、匯報。 a.問:你從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組交流。 c.學生匯報。(學生可能說:小明在喂5只小雞,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共有幾只小雞?也可能說有5只小雞在吃米,跑來3只小雞,共有幾只?提醒學生,跑來的學生說出算式,5+2+1,教師問: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算式一樣嗎?不一樣。3只是一起跑來的嗎?) [小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學生的發言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 d.引導 揭示課題:像這種算式我們叫連加。 板書課題: lin jiā 連 加 3.探究連加計算的順序方法。 a.提問:5+2+1=8,你是怎樣算出數的? b.小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組匯報。學生可能說◆一個一個地數出來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來3只,加上原來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只要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 [教師讓學生說,但并不限制學生的說法,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的算法多樣化,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d.教師總結計算順序和方法。 板書5+2+1=8 應用拓展 1.動手操作: a.教師談話,拿出小棒,跟老師這樣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幾根?列算式說得數。 b.學生活動。請照老師的樣子,和你的同位,來試一試:拿小棒、說算式、說得數。 [學生并不是簡單重復老師的動作,而是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理解了連加的順序,深化了新知。] 2.鞏固練習。 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十一的第2題,學生先說題意,再填在書上,指名學生說,集體訂正。 3.變式練習:游戲:從信封內拿出8分錢。 [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 a.教師提要求:1.信封內有6個1分、4個2分、1個5分,請你拿出8分錢,看有幾種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記。 b.學生展示拿法。 5分2分1分 第一種( )個( )個( )個 第二種( )個( )個( )個 第三種( )個( )個( )個 第四種( )個( )個( )個 第五種( )個( )個( )個 第六種( )個( )個( )個 第七種( )個( )個( )個 [通過變式練習,讓學生真正明白了: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同時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課堂小結 問學生: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教學設計說明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特別強調要體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要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體現這幾方面。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雞的圖,利用這幅圖抽像出連加計算類型的題。連加對于剛上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難點。因為它是由兩個計算步驟構成的一個連續的口算過程。在計算中要先記住前兩個數相加的結果,再與第三個數相加,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一年級的學生往往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忘記,因此第二步的計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設計了連動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地上有5只小雞,跑來了2只,停一下,又跑來了1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動畫過程,理解5+2+1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本節課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學生計算順序。 首先讓學生觀察連動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說一說是什么意思。通過學生的探究得出連加的計算方法:學生可能先加前面兩個數,再同第三個數相加;也可能先加后面的兩個數,再同第一個數相加,都可以,只要學生能從中體驗出連加的意義就行。多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再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連加的意義和順序,加深對連加的理解。 最后通過一個拿8分錢的游戲,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并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專家評析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教授”和“助教”均原為學官稱謂。前者始于宋,乃“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后者則于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助國子、博士培養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老師”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師”。“老”在舊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老”“師”連用最初見于《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于傳播知識。本節課借助多媒體技術,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因此教師創造了許多動手操作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但教師沒有僅僅限于知識的教學,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學會必要的知識后,及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為今后學習數學鼓足了勁。 “師”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