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年 月 日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年 月 日 教學目標: 1、通過網絡學習,學生認識各種時間單位,探索各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協同合作、獨立思考的能力。 3、通過網絡的在線交流和協作研究,學生初步適應網絡中的情感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 教學準備: 本網絡課件分資料室、研究園地、課堂論壇,檢測線等四個模塊。資料室中為學生提供了許多與本課相關的信息(如年月日的來歷;為什么七八月份是連著的兩個大月等學生感興趣或感到因惑的內容)。研究園地為學生指引了進行研究性學生的方向,并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課堂論壇主要是方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同學或老師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體現了網絡教學強大的交互功能。檢測線中安排了判斷平年、閏年的練習以及綜合練習,學生通過計算機反饋的結果,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活經驗; 一、教學伊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切入,提問:一年之中你最喜歡哪一大,為什么?以此引出學習內容:年月日。接著提問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學生間自由交流己有的知識經驗,教師對相關內容進行板書。 [點評:布魯納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不可能是一張白紙。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先說說各自所了解到的年月日方面的相關知識;通過信息反饋,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學習需求,捕捉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研究點。 二、基于網絡,探索研究 1、利用網絡資源,驗證相關的信息。 利用網絡課件研究園地中的萬年歷,驗證剛才所提到的相關信息是否都正確。出示學習要求:大月、小月到底有哪幾個月?二月份的天數有哪幾種情況?全年究竟有多少天?你是怎么驗證的?你還有哪些疑問? [點評:上面反饋出的信息只是一部分學生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還缺乏完整的意義建構。通過交流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學生帶著疑問,借助網絡這個大資源庫來驗證年月日的關系,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在驗證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質疑,如為什么二月份的天數最少?為什么七、八兩月是連續的兩個大月?從而引導學生進入下面的研究性學習中去。] 2 、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發現判斷平、閏年的方法。 利用網絡課件中的提供的 1989年~20年的總年歷表進行研究性學習,提出新的學習要求:看一看,比一比,二月份大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嗎?你能發現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嗎?把自己的發現和想法在課堂論壇上發表。 (2)鞏固判斷平、閏年的方法。 進入檢測線,完成判斷平年、閏年的練習,如果有疑問,可以通過幫助按鈕獲取相關的信息。 [點評:本課的難點是發現并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整個設計的主導思想是:觀察一猜測一驗證一歸納。學生通過觀察年歷匯總表;即而得出四年一間的規律。并猜想出判斷平、閏年的方法,通過完成練習來驗證和完善自己的猜想。如果沒有探索出判斷的方法,也可以通過幫助得到相關的信息,這樣的安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初步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享受成功的體驗] (三)集體交流,整體建構; l、全課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教師幫助學生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整理,完善板書。 2、練習提升:完成檢測線中的綜合練習,在網絡測試中安排了基礎訓練題、概念辨析題和趣味應用題。通過計算機的自動評分系統,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鞏固。 [點評:介于本課的知識點較繁多和瑣碎,所以有必要進行系統的整理,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學生通過網絡測試,及時、系統地對年月日的知識進行內化和整理,生動、有意義的測試內容容易激起學生在樂中練,在練中學。] (四)拓展延伸,實現整合; l、掌握學習需求。提問:你在學習過程中還有哪些疑問?還想知道些什么內容呢? 2、瀏覽資料庫。學生進入網絡課件中的資料室進行瀏覽,出示學習要求:你從資料室中了解到哪些新的信息?任選一個介紹給大家;學生瀏覽后組織交流。 3、讓學生交流渴望了解的新問題,將研究性學習延伸到課外。 [點評:資料室中提供了許多內容,這些內容的呈現形式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文字說明,有的是講故事,有的是動畫。學生進入資料室閱讀瀏覽后,用自己的語言互相交流,這樣既內化了年月日的知識,又幫助個別在理解上有困難的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同時資料室中的信息涉及了自然、歷史等多個學科,實現了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機整合,體現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資料室中的信息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把這種研究性學習延伸到課外,讓他們獲取更多的信息。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教授”和“助教”均原為學官稱謂。前者始于宋,乃“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后者則于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助國子、博士培養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于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后,對于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不僅能保證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信息素養的提高,又能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式,將學習需要與個性的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使他們能自信地面對世界的發展,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后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么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范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給學生的腦海里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