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一年級小學數學上冊《總復習》教學反思
西師大版一年級小學數學上冊《總復習》教學反思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學期的末尾,為了讓學生能正確認識、理解、掌握一年級下學期的數學知識,在組織總復習時,我是這樣考慮的: 一、引導學生主動整理知識 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處于起步階段。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整理與復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復習的內容,適當地引導學生主動地整理知識。 如在復習方位與圖形時,可以請學生自己說一說學了哪些立體圖形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體。這樣,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就需要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又如在復習鐘表上的時間時,也可以先請學生自己說一說在認識鐘表時,知道了哪些知識,鐘表上整時、半時的時針與分針有什么特點。從而使學生形成看到鐘表立即能在頭腦中呈現相關的知識。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復習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組織復習時,要充分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需求,盡可能設計一些生動活潑的練習內容,以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復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除了適當地安排一些算式的計算練習外,也設計了一些小游戲的活動,像找朋友開火車等活動,都是學生比較喜愛的活動,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達到復習的效果。 三、要讓學生的思維 活 起來 以往的復習課,基本上以單調的訓練為主,在設計時我改變了以往的形式,以游戲貫穿全課,把所學的知識巧妙地融入到一個綜合的活動中。如站隊時的前后位置,上車前的分類、口算等,學生一邊玩,一邊回顧,一邊應用,增強了趣味性。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操作,學生的思維活起來了,認識也會隨之提高。 四、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于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后,對于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西席、講席”等。 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學前教育、生活積累以及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學生很可能會產生學習理解的差異。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復習時考慮到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特別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課本、報刊雜志中的成語、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學生寫作文運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運用也很難做到恰如其分。為什么?還是沒有徹底“記死”的緣故。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每天花3-5分鐘左右的時間記一條成語、一則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寫在后黑板的“積累專欄”上每日一換,可以在每天課前的3分鐘讓學生輪流講解,也可讓學生個人搜集,每天往筆記本上抄寫,教師定期檢查等等。這樣,一年就可記300多條成語、300多則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終究會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這些成語典故“貯藏”在學生腦中,自然會出口成章,寫作時便會隨心所欲地“提取”出來,使文章增色添輝。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選的比較優秀的文章,還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選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背誦一些優秀篇目、精彩段落,對提高學生的水平會大有裨益。現在,不少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把文章解體的支離破碎,總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結果教師費勁,學生頭疼。分析完之后,學生收效甚微,沒過幾天便忘的一干二凈。造成這種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的關鍵就是對文章讀的不熟。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或細讀、默讀、跳讀,或聽讀、范讀、輪讀、分角色朗讀,學生便可以在讀中自然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可以在讀中自然加強語感,增強語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內容、寫作技巧和語感就會自然滲透到學生的語言意識之中,就會在寫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加以運用、創造和發展。如在復習計算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練習題。一般的學生要保證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練習,而比較優秀的學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練習。這種課堂分層次的練習,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輔導,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都有所提高。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