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例真菌的分離鑒定及藥物敏感性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 0 1 4 年1 2 月第8 卷第2 4 期C h i n J M o d D r u g A p p l , D e c 2 0 1 4 , V o 1 . 8 , N 0 . 2 4 1 7 2例真菌的分離鑒定及藥物敏感性分析 李博 【 摘要 】 目的 了解真菌感染現狀 , 分析其危險因素及具體預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 法 , 對 1 7 2例合并真菌感染的醫院住院患者臨床資料及培養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真菌菌株來源 以痰為主( 6 9 . 2 %) , 咽拭子居第 2 位( 1 1 . 4 2 %) , 尿液居第3 位 ( 8 . 5 %) ; 感染菌株以白色念珠菌占首位( 6 0 . 6 %) 。 結論本組病例發生院內真菌感染與使用抗生素、原發疾病、老齡化等危險因素密切相關 ; 科學有效 的利用抗生素 , 深化機體抵抗力是避免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核心要素。 【 關鍵詞 】 真菌 ; 分離鑒定 ; 藥物敏感性分析 現階段因為激素、廣譜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劑 的普及 , 使得真菌感染 日益增多 , 耐藥現象也 日趨嚴重。真菌感染逐 漸變成醫院感染的 “ 重頭戲” 。文章將隨機抽取 1 7 2例 2 0 1 2 年 7 月 ~ 2 0 1 3年 9月來本院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臨床病 例 , 并以 1 7 2例真菌的分離鑒定及藥物敏感性分析作為切人 點予以深入的探究 ,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 1 菌株來源主要來 自本院的痰 、咽拭子、中段尿、便 及傷 口分泌物等送檢標本共鑒定出酵母樣真菌 1 7 2株 , 其中 痰標本 1 1 9份 , 咽拭子 2 0份 , 尿標本 l 5份 , 便標本 1 2份 , 傷口分泌物 8 份。 1 . 2 診斷指標根據衛生部 ( 現衛計委 ) 的 《 醫院感染診 斷指標 》作為標準 ,同時與臨床癥狀想結合 , 分析是否存 在感染的情況。 1 . 3 方法不同臨床標本分別接種在沙保弱、血平板以及 科瑪嘉顯色培養基上 , 在 3 4 ℃的環境下 , 培養 2 d , 擇取 2個 麥 氏濁度的菌懸液 , 加入法 國 B i o — Me r i e u x公 司 Y B C卡和 A T B F u n g u s 分別進行菌種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測定真菌 對 5 一氟胞嘧啶 ( 5 - F C ) 、兩性霉素 B ( AMB ) 、制霉菌素 ( N Y S ) 、 伊曲康唑 ( I T R ) 、酮康唑 ( K T C ) 氟康唑 ( F C A ) 6 種抗真菌藥物 的藥敏結果。 2 結果 2 . 1 真菌感染的原發疾病主要 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 , 相關 結果見表 1 。 表 1 真菌感染原發疾病的類型及比例 ( n , %) · 1 3 5 · 2 . 2 感染標本分布在各臨床標本中 , 以痰的檢出率最高 ( 6 9 . 2 %) , 其次為咽拭子 ( 1 1 . 4 %) 和尿標本 ( 8 . 5 %) , 便和膿汁分 泌物中分別為 ( 6 . 9 %) 和 ( 4 . 7 %) 。 2 . 3 菌株構成其中白色念珠菌 1 0 4株 , 占 6 0 . 6 %, 熱帶念 珠菌 2 7株 , 占1 5 . 8 %, 見表 2 。 表 2 真菌菌株構成 ( n , %) 2 . 4 抗生素藥物的敏感率1 7 2株真菌對 6種抗真菌藥物 的敏感率有一定的差異 , 對兩性霉素 B敏感率最高 , 見表 3 。 表 3 1 7 2株真菌對 6 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率 ( n , %) 3 討論 從本研究中發現 , 從患者的體表分泌物標本里都可以分 離得到熱帶念珠菌、白色念珠菌以及克柔念珠菌等 , 一通過 此次研究發現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感染的一項主要因素 , 實踐 證實 白色念珠菌為總比例的 6 0 . 6 %, 與資料報道相符 ?。通 過分析發現這是此菌對宿主細胞有較強的黏附所致。 現階 段念珠菌感染種類正在之間改變 , 克柔念珠菌 、熱帶念珠菌 作者單位 : 1 3 0 0 0 0 吉林省職業病防治院 以及光滑念珠菌的檢出率顯著提升 , 上述菌種感染是主要的 致病因素。在臨床要得到相人員的重視。 1 7 2 株真菌對6 種抗真菌藥物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 表3 ) , 尤其對 5 一氟胞嘧啶、 兩性霉素 B和制霉菌素的敏感率最高。 同時 , 體外藥物試驗的 5 一氟胞嘧啶敏感率較高 , 不過臨床治療 效果不是很理想 , 這和其可能造成耐藥性有直接關系 2 - 6 ] o由 于氟康唑副作用小 , 較安全 , 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 但是氟 康唑對 白色念珠菌較其他念珠菌敏感而易被殺死 , 導致了真 菌種類向非白色念珠菌感染變遷 , 且降低 了感染菌株對氟康 · l 3 6·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 0 1 4 年1 2 月第8 卷第2 4 期C h i n J M o d D r u g A p p l , D e c 2 0 1 4 , V o 1 . 8 , N o . 2 4 唑的敏感性 j 。由于真菌感染 日漸增多 , 加大對其預防、診 斷、治療的力度 , 要重視下述幾點 : ①主動治療原發性疾病 , 按照藥敏結果最大限度的擇取窄譜抗生素 ; 同時還要多層次 的遏制激素適應證 ; ②盡可能降低或防止能夠引起真菌感染 的醫源性因素 ③ 科學的進行防護 : 謹慎使用醫療器械 , 從 根本防止不是非常重要的介入性治療 , 要遵循無菌操作的理 念 , 同時對呼吸器械要予以必要的滅菌及消毒 , 確保 口腔衛 生 , 對無意識的患者 , 要謹防吸人性感染。④深化各種臨床 標本的送檢率 :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不但要實施真菌的分離培 養鑒定工作 , 同時還要對已被分離的菌株予以藥敏測試 , 這 樣可以掌握真菌對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 , 進而為臨床科學選 擇抗真菌藥物給出依據 j。⑤對高危患者 , 特別是長時間使 用廣譜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劑的患者 , 要尤為注意 , 同時要 進行特殊的監控及預防工作。⑥科學的利用抗生素 : 防止長 時間依賴于廣譜抗生素 , 特別是長期使用相同抗菌素 , 要第 一 時間按照藥敏結果更換抗生素。⑦抗真菌藥物的應用 , 一 般不提倡預防用藥 , 對于多重感染的患者 , 由于長期接受抗 真菌藥物治療 , 將對常用抗真菌藥物敏感性減低 , 導致感染 現象頻繁出現 , 因而建議有嚴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 應避 免唑類藥物的長期治療 j 。如在實驗室培養出真菌 , 經鑒定 后向臨床發出菌種報告 , 再選擇用藥。 綜上所述 ,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要深化對念珠菌的培養分 離鑒定以及藥敏試驗工作 , 全面開展真菌耐藥性實驗 , 為臨 床給出相應的用藥參考 , 進而提高臨床科學應用抗真菌藥物 的有效性 , 進而遏制及降低真菌耐藥性的發生 , 這可以從根 本治療真菌感染性疾病。 參考文獻 黃小紅 , 韋惠如 , 朱蓮娜 . 4 1 例醫院深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 析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 2 0 0 3 , I 3 ( 5 ) : 4 9 2 — 4 9 4 . 胡文強 , 何為東 , 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