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小專題復習..
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 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 地面吸收 地面 反射 地面增溫 地面輻射 大氣吸收大氣增溫 大氣輻射 大氣逆輻射 散失到宇宙空間 散失到宇宙空間 大氣的削弱作用 地面熱容量 緯度位置:太陽高度角和晝長 天氣狀況:云層厚度 海拔高度:空氣密度 其他:大氣成分(O3)、污染狀況等 地面反射率 云層厚度、 空氣密度、 大氣成分 (CO2) 影 響 氣 溫 的 因 素 本地 熱源 自然 人為 熱島 效應 大氣受 熱過程 緯度位置:H、晝長 地形 下墊 面 天氣狀況:云層、陰晴 區際 聯系 風—大氣環流 性質、大小 水——洋流 小尺度:海陸風、城市風等 中尺度:天氣系統 大尺度:全球性大氣環流 地形的集聚或阻擋 海拔 高度 陰陽坡 地表性質:反 射率、比熱容 【2015年海南卷】 23.閱讀圖 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 死谷長約225千米,寬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 面積達1 408平方千米(圖8)。該地夏季氣溫經常超過 49℃,最高曾達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熱的地區。 分析死谷夏季炎熱的原因。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 的控制,太陽輻射強 ;缺乏植被覆蓋,谷 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 陽輻射,加熱大氣; 谷深且狹長,(谷底 海拔低,)空氣對流 弱(盛行下沉氣流) ,熱量不易散發。 本地 熱源 區際 聯系 【分析】 大氣受熱過程如何影響氣溫的高低? ①太陽輻射是大氣受熱的根本來源 ②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 ③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④人類活動改變大氣成分和下墊面狀況 緯度位置 下墊面 大氣狀況 人類活動 影響氣溫的因素 緯度(太陽輻射):正午太陽高度 晝長 洋流 水陸位置(大陸形狀) 大氣環流 地形:海拔 坡向 陽坡與陰坡 走向 例: 是否會阻擋冷空氣 凹凸 (中小地形) 氣溫日較差、年較差 焚風效應 地形凹凸和形態的不同,對氣溫也有明顯的影響 。在凸起地形如山頂,因與陸面接觸面積小,受到地 面日間增熱、夜間冷卻的影響較小,又因風速較大, 湍流交換強,再加上夜間地面附近的冷空氣可以沿坡 下沉,而交換來自由大氣中較暖的空氣,因此氣溫日 較差、年較差皆較小;凹陷地形則相反,氣流不通暢 ,湍流交換弱,又處于周圍山坡的圍繞之中,白天在 強烈陽光下,地溫急劇增高,影響下層氣溫,夜間地 面散熱快,又因冷氣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別 寒冷,因此氣溫日較差很大。 地面特性與冰雪覆蓋 影響氣溫的因素:影響氣溫的因素: n n 1.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 、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 高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 n n 2.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 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 ,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 較差小等)較差小等) n n 3.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n n 4.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n n 5.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 地方)地方) n n 6.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 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n n 7.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2012新課標卷 6. 根據圖示信息 可以推斷, A. 1月平均氣溫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氣溫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氣溫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氣溫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 圖中甲 乙兩城市分別位于 A. 關中平原,浙閩丘陵 B. 江漢平原,山東丘陵 C. 漢水谷地,黃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2012新課標卷 讀圖2,完成6~7題。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尋找最佳避寒地”的課外研究中發現,有“百里 鋼城”之稱的攀枝花1月平均氣溫達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是 長江流域冬季的“溫暖之都”。圖7a示意攀枝花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位置,圖7b示 意攀枝花周邊地形。 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8分) 因地形阻擋,(2分)冬季受北方冷空氣(寒潮)影響 較小; (2分) 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 山高谷深, (2分) 盛行下沉氣流,氣流在下沉過程中增溫。(2分) 讀我國27°N局部地區剖面圖,回答。 3、玉龍山山麓植被帶是在干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當地這種氣候 的成因是( ) 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 ②冬季風背風坡,下沉增溫 ③西南季風越過山頂,下沉增溫 ④河谷地形,地形閉塞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焚風效應是由山地引發的一種局地范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一般發生在背風 坡地區,使氣溫比山前異常變高。其成因是濕絕熱垂直遞減率和干絕熱垂直 遞減率是不同的。(濕絕熱垂直遞減率是有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干 絕熱垂直遞減率是無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讀圖回答1、2題。 1.氣流過山時在②至③處成云致雨 ,氣溫垂直遞減率與山地其它處相 比的變化及成因: A、變大,水汽凝結釋放熱量 B、變大,水汽凝結消耗熱量 C、變小,水汽凝結釋放熱量 D、變小,水汽凝結消耗熱量 2.空氣過山后按干絕熱變化,④處氣溫 比①大致高 ℃。 A、 6 B、8 C、10 D、12 C C ? ?l l l l ? ? 湖泊 焚風形成示意圖 -5 ? ? ? ? 1510-5 1000 3000 2000 干 濕 15 化 變 熱 絕 化 變 熱 絕 溫度(℃) 氣溫垂直遞減率 25 閱讀分析下述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研究小組從 M 地出發,如圖甲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過程中,起初空氣潮濕,氣溫每百米降0.8℃。某一高度 后,空氣逐漸干爽,氣溫每百米降0.5℃。翻過山頂往山下走,氣溫每百米 升高1℃。” 材料三 氣溫與所能容納水汽的關系如圖乙。 (1)計算同一海拔高度A、B兩地的氣溫。 (2)在爬山過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氣溫的垂直遞減率發生了 明顯的變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氣差異。 A:22℃ B:28℃ 1000米附近以上云雨天氣,以下天氣晴朗。 1000米 18℃ 18℃ 13℃ 28℃ 首先這道題的2問是相關聯的。兩問不妨一起解釋。首先,這道題的關鍵就在于那個 變化率產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在哪。圖中看到,海平面的濕度是85%(這個數用處不大 ),同時空氣中水汽含量為15克(這個有用)。對應右圖發現氣溫在1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