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嶺金礦田地質構造特征及找礦意義
全區除南北兩側的小河斷裂和太要斷裂規模較大 以外, 大多數斷裂延伸在 l ~6 k m之內, 少數為5 ~1 0 k m之間 主要斷裂特征見表1 。 ( 1 )最發育 的斷裂 近東一西向斷裂為區內最發育的一組斷裂, 以壓性為主, 兼有剪壓陛, 具多 期活動特征。 主要受三次褶皺的老鴉岔背斜, 金羅斑向斜軸部和南北兩側區域 性圍限斷裂的控制, 多是上述構造的派生斷裂。 ( 2 ) 較發育的斷裂 北東一南西向斷裂、 北西一南東向斷裂和北西西—南東東向斷裂為較發育 的斷裂。 j E 東一南西向斷裂: 以剪性為主, 兼有張剪或壓剪性。 主要受蒲峪背斜、 金 羅斑向斜北翼和老鴉岔背斜傾伏端的構造走向所控制 , 多表現為滑動剪切斷 層。 在劉家溝背斜東南翼, 亦發育一組j E 東一南西向斷層 , 上述斷層可能被太行 山新華夏系構造走向所繼承和干擾 。 北西一南東向斷裂和北西西一南東東向斷裂 : 前者以剪性為主兼有張剪、 壓剪性, 后者為壓剪、 剪壓性 。 北西一南東向斷裂受五里村背斜西段軸部和金 羅斑向斜南冀的構造走向控制。 北西西一南東東斷裂主要分布在文峪巖體的 南側和東南側, 與老鴉岔背斜西段軸部以及七樹坪 向斜中段軸部構造走向有 關。 ( 3 卜 般性發育的斷裂 s — N, NE E — S WW 、 N NE — S S W三組的斷裂為一般性 發育的斷裂, s — N為 近南北 向斷裂 , 以張性為主 , 兼有剪張性 , N EE - S WWY ~ ,東東一南西西向斷 裂 , 為壓剪或剪壓性 , NN E - S S W為北北東一南南西向斷裂, 張剪或剪 張陛。 在 南j E 壓 , 東西張的受力條件下 , 是在波狀走向靠近波峰或波谷區出現的斷裂 , 以 張性的S —N為主, 其他地 區以張剪或剪張性的NNE- S S W斷裂為主。 NE E - s Ww壓剪或剪壓性斷裂主要分布在貴家峪巖體以東地區, 與五里村背斜, 七樹 坪 向斜, 老鴉岔背斜的東段軸部構造走向有關。 ( 4 ) 不發育的斷裂 北北西一南南東向張剪或剪張性斷裂為區內不發育斷裂。 亦是南北壓 , 東 西張受力作用 的產物 , 分布不多。 ( 5 , 應力特征 根據8 6 5 條斷裂和已被各類脈巖充填的斷裂統計 , 按其走向方位劃分為8 個 組 , 進行應力分析。 根據小秦嶺金礦田斷裂走向分布應變橢球體 , 小秦嶺金礦田 的主壓力為南北 向, 張應力為東西向, 沿北東一南西向和北西一南東向形成共 軛剪切斷裂。 因此, 小秦嶺金礦田近東西向為壓扭性斷裂 , 也是主要的成礦斷 裂 。 2 . 斷裂活動期次及其演化特征 根據8 6 5 條斷裂和巖脈在不同地質體 中的展布特征, 以及脈巖充填情況, 將 全區斷裂劃分為4 個活動期次 。 ( 1 ) 第一期——前燕山期斷裂活動 依次以東一西向、 北西—南東向, 北西西~南東東向三組斷裂走 向為主, 北 東一南西向次之 , 共計2 1 5 條。 主要在太華群 , 嵩陽期貴家峪巖體, 熊耳期偉晶狀 花崗巖體、 晚晉寧期小河巖體和薊縣系高山河組中展布 , 但并來受到以后脈巖 的充填 。 上述斷裂走 向, 有些為后期構造所繼承 。 ( 2 )第二期——早燕山期斷裂活動 以北東一南西向, 東一西向, 北西一南東向三組斷裂走向為主, 共計1 8 5 條。 主要是在晚燕山期花 崗巖體侵入以前的各種地質體中層布而被早燕山期輝綠 巖脈充填的斷裂。 有些斷裂具有對前期構造的繼承性 。 ( 3 ) 第三期——晚燕山期斷裂活動 以東一西向。 北東—南西向, 南—北向三組斷裂為主, 共計4 3 8 條。 主要是伴 隨著晚燕山期花 崗巖侵入活動而產生的斷裂, 被廣泛發育的含金石英脈所充 填 , 是主要成礦斷裂。 有些斷裂具有對前期構造的繼承 陛。 (4 )第 四期——喜馬拉雅期斷裂活動 以東一西向, 北北東一南南西向、 北西一南東向三組斷裂走向為主, 共計2 7 條。 主要是在晚燕山期花崗巖體和上白堊—第三系中展布, 未被脈巖充填。 三組 斷裂都最新的斷裂。 綜上所述 , 在四期斷裂活動中, 東一西走向斷裂表現長期的活動繼承性, 它 代表在南北向主壓力作用下形成的區域性主構造走向。 北東一南西向和南—北 C hi n a s c i e n c e a n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理 論廣 角 ●I 向在燕山期也有明顯的繼承作用。 北酉一南東向在早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有 明 顯的活化跡象 。 北北東一南南西向則是喜馬拉雅期最重要的一組新生斷裂。 而 北西西一南東東向和北北西一南南東 向是最不活躍的兩組斷裂。 三, 斷裂與成礦關系 根據小秦嶺1 : 5 j 7 區調資料 , 對小秦嶺金礦田6 哚 主要斷裂的規模、 產狀 、 構造巖、 活動期次、 斷裂性質和礦化隋況進行了詳細統計, 主要含礦斷裂多為近 東西向, 以壓扭性斷裂為主, 成礦主要為晚燕 山期斷裂活動。 根據小秦嶺金礦田含金石英脈的分布情況, 區內韌_ 瞻 陛剪切帶發育 , 目 前已發現含金石英脈一 構造蝕變巖帶6 0 o 余條, 以近東西向為主, 其次為近南北 向、 j B 東向和北西向。 小秦嶺金礦 田中所有金礦床均分布于不同方向、 不同規模 的糜棱巖帶中。 糜棱巖帶的分布主要受小秦嶺復背斜中背斜( 近軸部) 和向斜兩 翼控制 , 以近東西向為主 , 成群成帶密集出現, 結果造成金礦床也成群成帶分 布。 根據礦脈空間分布特征可劃分出四個礦脈密集帶( 簡稱礦帶) , 即南中礦帶、 中礦帶、 北中礦帶、 北礦帶。 其中, 中礦帶 、 北中礦帶、 北礦帶為主要礦帶 , 南中礦 帶不發育。 小秦嶺金礦田北西西一東西向( 近東西向) 方向為金礦化主體方向線, 所 有的大型金礦和 占9 0 %的中型金礦都分布在該方向組含金石英脈中。 近東西 向含金石英脈具有數量多( 占全區總脈的5 0 %以上) , 規模大、 金礦化連續 、 含金 高的特點。 大型礦脈長度多在4 k m~5 k m, 厚度一般0 . 3 —2 m, 最厚1 3 . 1 m, 金 礦儲量在2 0 t 以上。 $ 5 0 5 、 $ 5 0 7 、 $ 2 0 9 、 $ 5 0 、 $ 6 0 號礦脈探明金礦儲量近1 3 0 噸。 僅$ 5 0 7 金礦脈就累計探明資源儲量( c + D) 級礦石量6 4 5 8 0 2 1 t , 金金屬量4 7 . 1 7 3 t , 鉛金屬量2 1 5 7 5 2 t 。 另外 , 北北東向、 北北西向、 j E 西向、 j B 東一 北東東向 和近南北向也相繼有金礦發現 。 因此, 小秦嶺金礦田斷裂與成礦有著密切的 關系。 四. 找礦意義 小秦嶺金礦 田是我國重要的巖金生產基地之一, 從1 9 6 4 ~開始, 經過數十 年的金礦勘查, 在礦田淺中部查明金資源/ 儲量3 5 2 噸多, 積累了大量地質礦產 資料。 由于多年的開采 , 探明資源已消耗殆盡 , 急需尋找后備資源。 小秦嶺金礦田目前 已發現含金石英脈一 構造蝕變巖帶6 0 O 余條 , 而做過勘 查的不